现代铸铜人物雕塑制作需经历十余道精密工序,流程大致可分为:设计与泥塑创作→翻模→蜡型制作→制壳→焙烧→浇铸→清砂与修整→打磨与抛光→表面处理→组装验收。首先,设计师根据创作需求绘制草图或3D模型,雕塑家再以黏土为原料塑造1:1的泥塑原型,这一步直接决定雕塑的形态与神韵,需反复调整细节直至满意。接着进行翻模,常用石膏或硅胶制作模具,硅胶模因弹性好、精度高,更适合复杂造型的翻制,模具通常分为上下两部分,便于后续脱模。蜡型制作是将熔融的石蜡(或蜂蜡与硬脂酸混合蜡)倒入模具,待冷却凝固后取出,得到与泥塑原型一致的蜡模,此环节需仔细检查蜡模是否存在气泡、裂痕,必要时进行修补。制壳环节分为“挂砂”与“涂浆”,先在蜡模表面涂刷耐火涂料(如石英粉与硅溶胶混合液),再均匀撒上耐火砂,反复多层操作,形成厚度5-10cm的耐火壳,确保浇铸时能承受铜液的高温与压力。焙烧是关键环节之一,将带有蜡模的耐火壳放入窑炉中,在800-1000℃温度下焙烧数小时,目的是去除蜡模(即“失蜡法”),同时使耐火壳充分烧结硬化,避免浇铸时开裂。浇铸时,将熔融的铜液(温度约1100-1300℃)沿浇口快速注入焙烧后的耐火壳中,待铜液冷却凝固后敲碎外壳,取出铜坯。随后进行清砂、切割浇冒口,再通过电焊、打磨修复铜坯的瑕疵与接缝。打磨抛光环节需使用不同粗细的砂纸与抛光轮,从粗磨到精抛,使雕塑表面光滑平整,呈现金属光泽。最后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表面处理,如做旧、鎏金、彩绘等,部分大型雕塑还需进行分段铸造后的组装与焊接。整个流程中,泥塑创作决定艺术形态,制壳与焙烧影响铸造质量,表面处理则提升视觉效果,每个环节都需工匠严格把控,才能确保最终作品的艺术性与耐久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