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人物雕塑的制作需兼顾安全性、童趣感和成长特征,与成人雕塑在比例、动态、细节处理上有显著差异,通过针对性设计表现童真感。安全性是首要要求,尤其针对可能被儿童触摸、攀爬的雕塑。材质需选择无棱角、无毒性的材料:避免使用锋利边缘的金属、石材,可采用圆角处理;户外儿童雕塑优先用玻璃钢、树脂等轻便材质,避免石材、金属的沉重感导致碰撞危险;表面需打磨光滑,无毛刺、凸起,防止划伤皮肤;颜料需使用环保水性漆,避免重金属超标。此外,雕塑底座需稳固且无尖锐边角,高度控制在 1-2 米内,方便儿童观赏但避免攀爬风险。比例设计需突出儿童的身体特征:头部比例较大(约占全身 1/4-1/5,成人约 1/7),四肢较短且圆润,躯干饱满,手脚小巧。面部比例需调整 —— 额头宽大、下巴短小,眼睛占面部比例更大(约 1/3),鼻子小巧、嘴唇饱满,这些特征能直观传递 “稚气”。例如制作 5 岁儿童雕塑,头部高度可略大于躯干,手臂长度到腰部即可,避免成人化的修长比例。动态设计需捕捉儿童的典型行为,如奔跑、跳跃、玩耍、手持玩具等,动作夸张且充满活力。与成人雕塑的 “稳定感” 不同,儿童雕塑的动态可带有一定 “不稳定感”(如单脚站立、身体前倾),体现活泼好动的特质;肢体线条需圆润流畅,避免僵硬的直线,关节处可设计成圆弧过渡,增强柔软感。例如表现孩童追蝴蝶的雕塑,可设计为身体前倾、手臂伸展、一只脚抬起的动态,衣纹随动作飘动,传递灵动气息。细节处理是表现童真感的关键:服饰可加入卡通元素(如带动物图案的上衣、背带裤),或设计成宽松的款式,形成自然褶皱;可添加道具(如气球、风筝、书本),道具造型需简化可爱,与儿童的互动姿态真实(如手指捏着气球线、低头看书);面部表情以微笑、好奇为主,眼睛可刻画成圆形,瞳孔放大,嘴角上扬并带点婴儿肥,避免复杂、严肃的表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