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周时期,铜雕制作成本极高。当时青铜是珍贵的金属资源,开采、冶炼技术有限,且主要服务于祭祀、礼器制作等贵族阶层需求。铸造一尊人物铜雕,从矿石采集、运输,到冶炼成青铜,再经复杂的范铸工艺成型,需要耗费大量人力、物力。这背后反映出当时社会生产力较低,经济以奴隶制庄园经济为主,资源集中在贵族手中,普通民众难以企及铜雕制作。同时,由于祭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,为满足宗教仪式对礼器的需求,不惜投入巨大成本进行铜雕生产。秦汉时期,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建立,生产力有所发展,青铜冶炼技术进步,铜雕制作成本相对有所降低,但依然较高。秦朝兵马俑的大规模制作,虽得益于国家组织的大规模生产,但从人力调配、材料供应到工艺实施,耗费巨大。这反映出秦汉时期国家经济实力增强,能够集中资源进行大型艺术创作。不过,铜雕仍主要用于彰显国家权威、军事力量等政治目的,普通商业用途较少,说明当时经济结构中,农业是基础,国家对大型工程建设和政治象征物制作的投入较大。唐宋时期,经济繁荣,手工业发达,铜雕制作成本进一步降低。一方面,铜的产量增加,冶炼技术更加成熟,提高了生产效率。另一方面,社会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增长,市场上出现更多面向民间的小型铜雕作品。如唐代佛教人物铜雕在民间广泛流传,制作工艺精细且成本相对可控,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,市民阶层兴起,对文化艺术品的消费能力提升,经济结构中商业比重逐渐增加,文化艺术市场开始活跃。明清时期,铜雕制作成本因工艺细化、材料多元化而有所波动。一方面,传统失蜡法等工艺更加精湛,增加了制作成本;但另一方面,新的合金材料出现,部分替代了纯铜,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。这一时期,铜雕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、日常陈设等领域,反映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,资本主义萌芽出现,手工业生产分工细化,市场竞争促使商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,以满足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 。